磁芯存储器

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编织记忆的宇宙:磁芯存储器简史

计算机的黎明时代,当信息还像幽灵一样在脆弱的真空管和延迟线中游走时,一个真正能够稳定“捕获”和“封存”数字比特的英雄应运而生。它就是磁芯存储器 (Magnetic-core memory),一种由无数个微小的磁性“甜甜圈”和贯穿其间的纤细铜线手工编织而成的记忆奇迹。它并非简单的电路板,而是一幅幅精密的、承载着人类早期数字梦想的“织锦”。在近二十年的黄金岁月中,从地球上最庞大的商业主机到飞向月球的阿波罗导航计算机,都依赖这颗坚实可靠的“心脏”跳动。它用最朴素的物理原理,为人类迈向信息时代奠定了第一块磐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生的计算机科学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瓶颈:存储。早期的存储设备,如静电存储管,不仅容量小、价格昂贵,而且极其“健忘”,数据随时可能因为一次轻微的电源波动而烟消云散。工程师们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快速存取,又能长久保存信息的“完美记忆”。 历史的机遇垂青了两位背景迥异的天才:一位是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家王安 (An Wang),另一位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杰·弗雷斯特 (Jay Forrester)。

1949年,王安在哈佛大学的计算实验室工作时,发现可以利用磁性材料的“剩磁”特性来记录信息。简单来说,一块磁性材料被磁化后,即使撤去外部磁场,它依然能保持自身的磁性状态。他巧妙地设计了一种“脉冲传输控制装置”,通过电脉冲来读取和改写磁芯的磁场方向,从而实现了对一个二进制位(0或1)的存储。这项发明为他赢得了专利,也播下了磁芯存储器的第一颗种子。

与此同时,弗雷斯特正为美国海军的Whirlwind I项目焦头烂额。这台当时最快的实时计算机需要一个同样高速且绝对可靠的存储系统。弗雷斯特团队也想到了磁性材料,但他们的方式更为直接。他们发现,一种被称为“铁氧体”的陶瓷磁材,其磁化曲线呈现一个近乎完美的矩形,这让它成为一个理想的“二进制开关”。 施加一个正向的强电流,磁芯就朝一个方向磁化,代表“1”;施加一个反向的强电流,它就转向另一个方向,代表“0”。更重要的是,这个状态在断电后依然保持不变,这种特性被称为非易失性。1953年,当弗雷斯特将磁芯存储器成功安装在Whirlwind I上后,一个新时代的大门被正式推开。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磁芯存储器无可争议的统治时期。它的崛起不仅是一次技术胜利,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巧手工艺的史诗。

磁芯存储器的核心部件是直径仅有零点几毫米的铁氧体磁环。它的制造过程堪称一门艺术:

  • 磁芯阵列:成千上万个微小的磁环被整齐地排列在一个矩阵板上,如同棋盘上的棋子。
  • 穿针引线:最令人惊叹的步骤是“穿线”。极其纤细的绝缘铜线需要按照复杂的模式,依次穿过每一个磁环。通常有三到四根导线——X选择线、Y选择线、读出/禁止线和感应线。
  • 精工巧匠:这项工作极其考验眼力和耐心,无法用当时的机器自动完成。因此,在全球各地的工厂里,成千上万名心灵手巧的女工,借助放大镜和镊子,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这项精密的手工“编织”工作。她们指尖下诞生的每一块磁芯板,都是一个手工打造的数字宇宙。

一块典型的磁芯板,可能包含4096个磁环(64×64),存储着4096个比特的信息。而一台大型计算机的内存,则由几十甚至上百块这样的磁芯板堆叠而成。

磁芯存储器的可靠性和非易失性使其成为关键任务的唯一选择。其最辉煌的篇章,无疑是在阿波罗计划中。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斯·奥尔德林驾驶着“鹰”号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表面时,为他们导航的阿波罗导航计算机 (AGC) 内部,就跳动着一颗由磁芯存储器构成的心脏。这种手工编织的存储器,在剧烈的震动、极端的温度和宇宙辐射下,依然稳定地保存着着陆程序,将人类安全地送上了月球。

正如青铜让位于,磁芯存储器的统治也并非永恒。它的终结者,来自于一个截然不同的微观世界——半导体。 20世纪70年代初,基于晶体管技术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开始成熟。它将所有存储单元集成在一块小小的硅片上,带来了革命性的优势:

  • 成本:半导体制造可以高度自动化,遵循着摩尔定律的预言,成本以惊人的速度下降。手工编织的磁芯存储器在价格上毫无还手之力。
  • 速度与功耗:DRAM的读写速度更快,功耗更低。
  • 密度:在同样大小的空间里,硅芯片能集成的存储单元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尽管磁芯存储器拥有断电不丢数据的“非易失性”优势,但在巨大的成本和性能差距面前,这一优点也显得苍白。到70年代末,几乎所有新设计的计算机都转向了半导体内存。那些曾经繁忙的磁芯“编织”工厂,也逐渐安静下来,最终关停。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虽然磁芯存储器本身早已被尘封在博物馆中,但它的影响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今天的数字世界里。 它不仅是第一代真正实用、可靠的随机存取存储器,为现代计算机架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有趣的文化遗产。在软件工程领域,当程序崩溃时,系统会将内存中的全部数据快照保存下来用于分析,这个过程至今仍被称为“核心转储” (Core Dump)。这个词汇,正是对那个由无数磁“芯”构成的记忆时代最直接的致敬。 今天,工程师们仍在追求兼具半导体之高速与磁存储之非易失性的“理想内存”,如MRAM等新技术的出现,仿佛是古老磁芯灵魂在现代科技中的一次遥远回响。那段手工编织记忆的岁月,提醒着我们,在冰冷的0和1背后,永远流淌着人类智慧与匠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