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摩利亚山:一块承载三大信仰的基石

在地球上,很少有哪一片土地像摩利亚山(Mount Moriah)那样,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如此炽热的信仰和如此深刻的冲突。它本身不过是耶路撒冷老城东部的一座石灰岩山丘,面积不足15万平方米,但它的名字却在三大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典籍与记忆中回响了数千年。这里既是犹太人眼中上帝拣选的圣殿所在,也是穆斯林心中先知穆罕默德登霄的圣地。这块小小的山巅,与其说是一处地理坐标,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神学舞台,一幕幕关乎人类信仰根基的戏剧在此上演。它的简史,就是一部关于岩石如何被赋予神性,空间如何被转化为圣地,以及人类如何围绕着共同的记忆与分歧的诠释,塑造了文明与冲突的宏大史诗。

创世的回响:献祭与拣选

在故事的开端,摩利亚山只是一座无名的山丘,沉默地矗立在迦南的群山之中,沐浴着中东的烈日,见证着游牧部落的迁徙。它真正的“诞生”,源于一个考验人性的终极时刻,一个被三大宗教共同铭记的传说。 大约四千年前,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族长接到了一个令他心碎的指令。根据《希伯来圣经》的记载,上帝为了考验他的忠诚,命令他带着自己钟爱的儿子以撒,前往“摩利亚之地”的一座山上,将他献为燔祭。亚伯拉罕毫无保留地遵从了。他备好柴火,带着儿子,踏上了为期三天的沉重旅程。当他们抵达那座指定的山,当亚伯拉罕筑好祭坛、捆好儿子、举起屠刀的最后一刻,天使出现并阻止了他。上帝的声音宣告,祂已经看到了亚伯拉罕的敬畏之心,并预备了一只公羊代替以撒。 这一刻,是摩利亚山命运的转折点。它不再是普通的岩石与土壤,而成了一个象征符号一块见证了人类与上帝之间终极信任与神圣契约的基石。这个故事,成为了犹太教信仰的奠基叙事之一,它定义了何为“信心”,并赋予了这片土地无可替代的神圣性。在伊斯兰教的传统中,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亚伯拉罕(易卜拉欣)和他的另一个儿子以实玛利(易斯玛仪),但故事的核心——顺服与考验——以及地点的神圣性,是共通的。这块山丘,从此被注入了神性的DNA,等待着在未来的历史中被激活。

圣殿的荣光:上帝在人间的居所

亚伯拉罕的献祭为摩利亚山奠定了神圣的基调,但真正将其推向文明世界中心的,是圣殿的建造。 时间快进了近一千年。一位名叫大卫的国王统一了以色列的各个部落,并攻占了耶路撒冷,将其定为首都。他渴望为象征上帝同在的“约柜”建造一座永久的居所,以取代颠沛流离的会幕。他看中了摩利亚山顶上的一块禾场,并从耶布斯人亚劳拿手中买下了这片土地。这不仅仅是一次土地交易,更是一次神圣空间的“合法化”过程。虽然大卫因曾是战士、流血过多而未能亲手建殿,但他为这项伟大的工程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这项使命最终由他的儿子——以智慧闻名的所罗门王完成。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动用举国之力,在摩利亚山上建起了第一圣殿。根据史料记载,那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建筑奇迹。黎巴嫩的香柏木、推罗的能工巧匠、大量的黄金和宝石,共同构筑起这座献给上帝的华美宫殿。圣殿的结构分为圣所和至圣所,至圣所内安放着约柜,被认为是上帝荣耀(Shekhinah)在人间的具体临现之处。 从此,摩利亚山不再仅仅是一个纪念献祭的山丘,它成为了犹太民族的信仰、政治和司法中心。一年三次的朝圣节,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从各地涌向耶路撒冷,来到这里献祭、祈祷。圣殿山(Temple Mount)的称谓也由此而来。它不仅是建筑,更是宇宙的中心,是连接天与地的脐带。 然而,辉煌之后是毁灭。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第一圣殿被付之一炬,约柜从此下落不明。摩利亚山变成了一片焦土,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这是犹太历史上最惨痛的创伤,但废墟之上,记忆却愈发深刻。对圣殿的怀念,成为了维系这个民族认同的核心力量。 七十年后,波斯帝国崛起,允许犹太人重返故土。在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的鼓励下,回归的犹太人克服重重困难,在第一圣殿的原址上建起了第二圣殿。尽管其规模和华丽程度不及所罗门圣殿,但它重新点燃了民族的希望。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里,第二圣殿经历了希腊化和罗马时期的动荡,并在大希律王时期被扩建成一座更加宏伟的建筑。耶稣时代的耶路撒冷,正是以这座宏伟的圣殿为中心。基督教的福音书记载了耶稣多次在圣殿中教诲、洁净圣殿的故事,使这座山同样融入了基督教的早期记忆。 但命运的轮回再次上演。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起义失败,罗马将军提图斯率军围攻并摧毁了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夷为平地,只留下了西侧的一段挡土墙。摩利亚山再次陷入沉寂,这一次的沉寂,持续了数百年。那段幸存的墙垣,就是今天举世闻名的“西墙”(或称“哭墙”),成为了犹太人千百年来流散离别之痛和对弥赛亚救赎期盼的永恒见证。

新月的升起:先知的登霄圣地

罗马帝国之后,拜占庭帝国统治着耶路撒冷。圣殿山一度被遗弃,甚至沦为垃圾场,似乎它的辉煌历史已经终结。然而,在公元7世纪,一股来自阿拉伯半岛的新兴力量,将为这座古老的山丘赋予全新的、同样神圣的身份。 根据伊斯兰教的信仰,公元621年的一个夜晚,先知穆罕默德在天使的陪伴下,骑乘神兽“布拉克”,从麦加瞬间抵达了耶路撒冷。这次奇迹般的旅程被称为“夜行”(Isra)。他到达的目的地,古兰经中称为“远寺”(al-Aqsa Mosque),穆斯林相信指的就是圣殿山。在这里,他带领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等历代先知一同礼拜。 随后,更令人震撼的“登霄”(Mi'raj)发生了。穆罕默德从摩利亚山顶的一块岩石上,升上七重天,面见了真主,并领受了每日五次礼拜的命令。这块岩石,被认为是亚伯拉罕准备献祭儿子的那块圣石,也是圣殿时期至圣所的基石。 这一事件,将耶路撒冷和摩利亚山提升到了伊斯兰教第三圣地的崇高地位,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当穆斯林军队于公元638年进入耶路撒冷时,哈里发欧麦尔亲自清理了山上的废墟,并在此地进行了祈祷。 公元7世纪末,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为了彰显伊斯兰文明的辉煌,并巩固其对这片圣地的所有权,下令在穆罕默德登霄的那块岩石上,建造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圆顶清真寺 (Qubbat al-Sakhra)。这座拥有金色穹顶和八角形结构的建筑,是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杰作之一。它的内部和外部装饰着华丽的马赛克和古兰经铭文,庄严地宣告着伊斯兰教对唯一真神的信仰,并确认了其作为亚伯拉罕一神教传统的继承者地位。 不久之后,在圣殿山的南端,另一座大型礼拜殿——阿克萨清真寺 (al-Masjid al-Aqsa) 被建立起来,作为穆斯林集体礼拜的场所。从此,整个圣殿山区域被穆斯林称为“尊贵禁地”(Haram al-Sharif),成为了一个由圆顶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及众多庭院、喷泉和伊斯兰学校组成的庞大建筑群。摩利亚山的历史,又被覆盖上了一层辉煌而神圣的伊斯兰记忆。

帝国的十字路口:刀剑与信仰的交织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摩利亚山成为了不同文明和帝国反复争夺的焦点。 11世纪末,伴随着欧洲收复失地的宗教狂热,十字军东征的浪潮席卷了中东。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对城中的穆斯林和犹太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他们将“尊贵禁地”变成了自己的圣地。圆顶清真寺被他们误认为是“主的圣殿”(Templum Domini),在其顶部竖起了十字架;阿克萨清真寺则被当作“所罗门的宫殿”(Palatium Solomonis),成为了著名的圣殿骑士团的总部。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摩利亚山回响着拉丁语的赞美诗。 1187年,伟大的穆斯林领袖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他下令移除了山上的十字架,用大马士革的玫瑰水清洗了建筑,恢复了其伊斯兰圣地的身份。此后的数百年,在马穆鲁克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尊贵禁地”的伊斯兰特征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建,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此期间,对于犹太人而言,圣殿山依然是他们心中无法触及的圣地。由于担心会无意中踏入古代至圣所的位置,拉比法典禁止犹太人登上圣殿山。因此,他们只能聚集在西墙之下,隔着冰冷的石墙,为失落的圣殿和民族的命运而哭泣和祈祷。摩利亚山呈现出一种奇异的二元景象:山顶上是穆斯林活跃的礼拜和学习中心,山脚下则是犹太人永恒的哀思与守望之地。

无法撼动的遗产:考古、政治与现代冲突

进入近代,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西方影响力的增强,摩利亚山迎来了新的审视者——考古学家。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的探险家和学者们带着《圣经》和测量工具来到这里,试图通过科学发掘来验证古老的传说。他们对圣殿山周围的区域进行了广泛的勘探,发现了希律时代的宏伟通道和古老的水利系统。考古学的介入,为这座山增添了科学实证的维度,但也常常因其敏感的宗教和政治属性而引发争议。 20世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和以色列国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摩利亚山的政治格局。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老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当以色列伞兵冲上圣殿山,升起国旗的那一刻,无数犹太人热泪盈眶。这是自公元70年以来,犹太人时隔近两千年首次在政治上控制这片圣地。 然而,为了避免引发更大规模的宗教冲突,以色列政府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将圣殿山的日常管理权交还给伊斯兰宗教信托基金(Waqf)。由此形成了一种极其脆弱的“现状”:

这种安排,使摩利亚山成为了当今世界最敏感、最易燃的“火药桶”。对穆斯林而言,这里是他们不容侵犯的尊贵禁地,任何犹太人要求在此祈祷或重建圣殿的呼声,都被视为对其信仰的直接挑衅。对一部分宗教犹太人来说,无法在他们最神圣的地方祈祷,是民族复兴尚未完成的标志。 因此,这座山丘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战场。任何微小的事件——一次有争议的考古挖掘、一位政治人物的访问、一群宗教狂热者的挑衅——都可能引爆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摩利亚山不再仅仅关乎过去,它深刻地塑造着现在,并决定着这片土地的未来。它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巴以冲突中最深刻的宗教、民族和领土矛盾。 这块古老的岩石,从亚伯拉罕的祭坛,到所罗门的圣殿,再到穆罕默德的登霄之处,它的故事还远未结束。它沉默地承载着人类对神圣的渴望、对永恒的追寻,也同样承载着我们的分裂、恐惧与不宽容。摩利亚山的历史告诉我们,一块土地的意义,并非由其地质构成决定,而是由铭刻其上的人类故事、信仰和记忆所塑造。它的未来,也将取决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否在沉重的历史遗产中,找到一条通往和解与共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