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这个我们每天与之交互,却又习以为常的存在,是数字世界的原子和基石。从技术上讲,它是一个遵循特定规则(HTML)编写的计算机文件,通过互联网传输,并由浏览器(Browser)软件解读,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但从更宏大的视角看,网页是人类知识载体的一次终极革命。它不是纸莎草纸的卷轴,不是羊皮纸的抄本,也不是活字印刷术催生的书籍。它是一个活的、可交互的、无限连接的入口,一个通往人类集体智慧、娱乐和商业的传送门。每一张网页,都是这个浩瀚信息宇宙中的一个坐标,一个奇点,它既是信息的终点,又是通往更多信息的起点。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可以即时获取、分享和创造知识的全新纪元。
在网页诞生之前,人类的数字化信息如同散落在宇宙中的孤岛。数据被禁锢在各自的计算机系统里,互不联通。即便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已经存在,它也更像是一套连接各个“孤岛”的电话线系统,你可以呼叫另一台计算机,传输文件,但信息本身并未被组织成一个“网络”。对于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科学家们来说,这个难题尤为突出。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方法,能够轻松地在来自世界各地、使用着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之间分享和更新研究文档。 这个时代的“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名叫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的英国物理学家。他洞察到,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建立更多的网络连接,而在于创造一种信息组织方式。1989年,他提交了一份名为《信息管理:一份提案》的文件,这便是网页世界的创世神话。这份提案的核心,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硬件发明,而是三个优雅而深刻的构想,它们共同构成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