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希斯敦铭文(Behistun Inscription),是镌刻在今天伊朗西部克尔曼沙赫省郊外贝希斯敦山悬崖上的一组巨大的浮雕与铭文。它由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大流士一世在公元前522年左右下令建造,距离地面约100米,是古代世界最大、最著名的石刻之一。这不仅仅是一份国王的功绩记录,更是一篇精心设计的帝国政治宣言。铭文用古波斯语、埃兰语和巴比伦语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记述了大流士一世如何在一场内乱后夺取王位并巩固帝国的历程。在被历史遗忘了两千多年后,它在19世纪被重新发现和解读,其重要性堪比埃及的罗塞塔石碑,成为了解开古老楔形文字之谜的决定性钥匙,从而唤醒了沉睡数千年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公元前六世纪末,古老的波斯帝国正经历一场剧烈的风暴。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大帝的血脉断绝,一位名叫高墨塔的篡位者窃取了王座,整个帝国陷入分崩离析的边缘。就在此时,一位出身于阿契美尼德家族支脉的年轻贵族——大流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声称自己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并联合了其他七位波斯贵族,发动了一场迅猛的政变,成功夺取了王权。 然而,赢得战争只是第一步。在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质疑声四起的帝国,如何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大流士选择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他的自传,刻在永恒的岩石上。 他选择了贝希斯敦山——一块矗立在古代交通要道“皇家大道”旁的巨大石灰岩悬崖。这里是来往于巴比伦和米底两大都城的商旅、军队和信使的必经之地。大流士命令工匠们在离地百米的光滑崖壁上,开凿出一块约15米高、25米宽的巨大平面。
铭文的核心是一幅生动的浮雕。画面中央,身材高大的大流士一世昂首挺立,他左脚踏在篡位者高墨塔的身上,右手做出祈祷的姿态。在他的身后,站着两位持弓和长矛的波斯贵族,象征着他的支持者。在他面前,九位被绳索捆绑、脖颈相连的“伪王”——那些在他登基后起兵反抗的各地领袖——垂头丧气地等待着命运的裁决。而在大流士的头顶上方,是拜火教的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形象,祂将代表王权的圆环赐予大流士,明确宣示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这幅图像无需文字,就能向每一个路过此地的文盲或异族人传递一个清晰无比的信息:反抗的下场是毁灭,而大流士的统治,是神的旨意。
在浮雕周围和下方,大流士用当时帝国境内三种最重要的官方语言,命令工匠们刻下了近1200行的铭文。这三种语言分别是:
铭文以第一人称“我,大流士”的口吻,详细讲述了他如何获得王位、如何粉碎19场叛乱、如何惩罚敌人、如何善待朋友。这不仅是一份战报,更是一部精心构建的个人史诗,旨在将自己塑造成一位正义、强大且受到神祇庇佑的完美君主。为了防止后人篡改,铭文的结尾甚至加上了诅咒:“如果你看到这铭文或浮雕并加以破坏……愿阿胡拉·马兹达降罪于你!”
大流士的帝国雄心实现了。贝希斯敦铭文作为帝国的宣传公告牌,屹立了数百年。然而,再强大的帝国也无法抵御时间的洪流。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的铁蹄踏碎了波斯帝国,希腊文化随之涌入。古老的楔形文字逐渐被更简便的字母文字取代,到了公元1世纪,最后一位懂得书写楔形文字的祭司在历史中消失。 从此,贝希斯敦铭文成了一个无人能解的谜。崖壁上的浮雕和符号,在后世的旅行家、士兵和当地居民眼中,充满了神秘色彩。人们编造出各种传说,有人说那是某个英雄的战绩,有人说那描绘了神灵的聚会,但无人知晓,那是一位伟大君主用三种失落的语言留给世界的最后独白。铭文沉默了,它从一份清晰的“帝国宣言”,变成了一串无法破译的“天书”,静静地在风雨中等待了超过两千年。
转机出现在19世纪,一个属于冒险家和学者的时代。1835年,一位年轻的英国陆军军官亨利·罗林森(Henry Rawlinson)被派驻波斯。他既是军人,也是一位对古代历史充满狂热的业余学者。当他第一次看到贝希斯敦铭文时,立刻被其宏伟的规模和神秘的符号所吸引,并意识到这可能是解开楔形文字之谜的关键。 破译工作的第一步,是获得准确的文本。这本身就是一项玩命的挑战。罗林森冒着生命危险,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多次独自攀上百米高的悬崖。他时而站在最窄的岩架上,时而将身体悬在半空,用纸和笔小心翼翼地拓印那些古老的文字。对于那些他无法直接触及的部分,他甚至雇佣了一位身手敏捷的当地男孩,用绳索将其吊在崖壁上,才最终完成了对全部铭文的抄录。 罗林森的突破口是古波斯语。通过对比其他已知的波斯国王名号,并利用其字母数量较少的特点,他成功地在1838年破译了古波斯语部分。这本身已是了不起的成就,但真正的价值在于,他手中拥有了一份“标准答案”。 正如罗塞塔石碑上的希腊文为解读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钥匙,贝希斯敦铭文上的古波斯语也成了破解另外两种更复杂楔形文字的密码本。罗林森和其他学者以此为基础,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在1857年成功解读了巴比伦楔形文字。
贝希斯敦铭文的成功破译,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理解大流士一世的生平。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整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尘封的大门。 在此之前,人类对古巴比伦、亚述等伟大文明的了解,仅限于《圣经》和希腊作家的零星记载。但现在,学者们能够阅读那些被埋藏在两河流域废墟之下,数以万计的泥板文书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条文、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冒险、亚述国王的战争檄文、巴比伦商人的账本……一个曾被遗忘数千年的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和真实性,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贝希斯敦铭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它既是一位古代帝王的丰碑,也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象征。它用自己从“宣言”到“天书”再到“钥匙”的传奇生命历程告诉我们:任何被遗忘的历史,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等待着一位勇敢的破译者,将其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