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仰望星空的漫长历史中,星辰大海曾是神话与诗歌的领地。然而,当一个人的思想开始用严谨的数学和物理学为这个梦想绘制蓝图时,科幻便开始朝着科学的黎明迈进。这个人就是赫尔曼·奥伯特(Hermann Oberth),一位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的远见卓识者。他并非第一位梦想太空旅行的人,但他却是将这一梦想从幻想的云端拽入现实世界,并为其奠定坚实理论基础的工程师与先知。作为与Konstantin Tsiolkovsky和Robert Goddard并列的航天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奥伯特用他的方程式和著作,点燃了整个20世纪的太空探索之火,成为了后来者(包括他著名的学生Wernher von Braun)手中那份不可或缺的“宇宙航行指南”。
赫尔曼·奥伯特的宇宙之旅,始于一本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19世纪末,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锡比乌市(今罗马尼亚境内)的奥伯特,在11岁时便被书中描绘的星际旅行深深吸引。然而,与其他仅仅沉醉于故事的读者不同,少年奥伯特开始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科学精神,审视着凡尔纳的构想。他很快意识到,用一门巨型大炮将人类射向月球的想法存在致命缺陷——巨大的加速度会瞬间将乘客碾成齑粉。 这个发现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激发了他寻找更优方案的热情。14岁时,他便独立构想出“反冲火箭”(recoil rocket)的概念,并推断出液态燃料将比固态火药更有效率。这个思想火花,如同一颗悄然埋下的种子,预示着未来航天时代的到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他在慕尼黑的医学学业。作为一名随军医护人员,战争的残酷让他深刻体会到人类的脆弱。这段经历让他坚信,与其修补个体的创伤,不如投身于一项能将全人类引向更广阔未来的事业。于是,他毅然放弃医学,转向物理学和数学,决心将童年的太空梦变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战后,奥伯特将他多年的思考与计算汇集成了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并于1922年提交给了海德堡大学。这篇论文的标题石破天惊——Die Rakete zu den Planetenräumen(《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在论文中,他系统性地论证了几个核心观点:
然而,这篇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论文,在当时的学术界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大学委员会以“过于乌托邦”为由,拒绝授予他博士学位。这一挫折,却成为了现代航天史上一次著名的“错判”。奥伯特没有气馁,他自费将论文印刷出版。1923年,这本仅有92页的小册子问世,迅速在欧洲的科学爱好者与工程师圈子中掀起波澜,成为所有渴望探索宇宙之人的必读“圣经”。
奥伯特的著作不仅传播了思想,更催生了行动。受其感召,一群德国业余爱好者于1927年成立了“德国空间旅行协会”(Verein für Raumschiffahrt, VfR),奥伯特本人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并成为其精神领袖。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眼神炽热、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韦纳·冯·布劳恩。奥伯特成为了冯·布劳恩的导师,将自己毕生的理论知识倾囊相授。 为了让航天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奥伯特还跨界担任了著名导演弗里茨·朗的科幻默片《月里嫦娥》(Frau im Mond)的科学顾问。他不仅为电影设计了逼真的火箭模型,还在电影拍摄期间,为了增加戏剧性张力,发明了一个沿用至今的仪式——发射倒计时。这个最初为了电影效果而设计的环节,竟成为了日后所有火箭发射的标志性程序。 在此期间,VfR的成员们在柏林郊外的一个废弃弹药库开始了简陋的液体燃料火箭试验。这些早期实验充满了危险与失败,但每一次爆炸与火焰,都为人类迈向太空积累了宝贵的实践数据。奥伯特和他的追随者们,亲手将冰冷的数学公式,转化为了呼啸的引擎与滚烫的火焰。
随着纳粹在德国掌权,VfR被迫解散,其大部分成员被吸收进了德军的火箭研发计划。奥伯特也曾在佩内明德基地参与了V-2火箭的研发工作,这个由他学生冯·布劳恩领导的项目,一方面是现代火箭技术的恐怖开端,另一方面也无可否认地推动了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 二战结束后,奥伯特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转折。在短暂地为瑞士和意大利工作后,他于1955年追随他的学生冯·布劳恩的脚步,来到美国。他加入了亨茨维尔的陆军弹道导弹局,并最终并入新成立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这里,这位白发苍苍的理论先驱,亲眼见证了自己半个世纪前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他参与了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的早期论证,这正是后来将人类送上月球的阿波罗计划所使用的火箭。
1989年,赫尔曼·奥伯特与世长辞,享年95岁。他的一生,完整地见证了航天从一个被学术界嘲笑的“乌托邦”幻想,演变为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的全过程。 奥伯特本人并未像他的学生那样,在火箭工程领域取得惊人的实践成就,但他所扮演的角色更为根本和深远。他是一位“播种者”和“启蒙者”。他的数学模型、他对液体燃料和多级火箭的坚持、以及他那本被拒绝的博士论文,共同构成了现代航天学的理论基石。没有他绘制的这份精确蓝图,后来的工程师们或许仍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他不仅为星辰大海设计了航线,更重要的是,他让一代又一代人相信:这条航线,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