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一部漂泊与回归的史诗

犹太人,一个起源于古代近东闪米特部落的民族,更是一个以共同信仰、文化和命运联结在一起的文明共同体。他们的故事并非一部帝国兴衰史,而是一部关于信念、漂泊、坚守与回归的壮丽史诗。这个民族没有固定的疆域,却在精神世界里构建了永恒的家园;他们的人口从未占据世界多数,其思想、律法和世界观却深刻地塑造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从西亚的古老部落到遍布全球的现代社群,犹太人的三千年历史,是一场在时间长河中淬炼身份认同的伟大远征,充满了奇迹般的坚韧与难以言喻的悲怆。

故事始于一片被称为“应许之地”的迦南。大约四千年前,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族长,响应一个独一无二的神(耶和华)的召唤,从两河流域的吾珥城迁徙至此。这便是“契约”的开端:亚伯拉罕的后裔将成为神的“选民”,而神将赐予他们土地与繁荣。这个看似简单的约定,成为了犹太人身份认同的基石。 数个世纪后,亚伯拉罕的后裔在埃及沦为奴隶。一位名叫摩西的先知横空出世,他带领族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出埃及记”,穿越红海,在西奈山的烈火与浓烟中,从神那里接收了著名的十诫。这十条刻在石板上的诫律,不仅是宗教与道德的法典,更是一份将这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凝聚成一个统一实体的社会契约。 在迦南定居后,犹太人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在大卫王的领导下,他们征服了耶路撒冷,并将其定为首都。其子所罗门王则动用举国之力,在城中建造了第一座宏伟的圣殿。这座圣殿不仅是敬拜上帝的中心,更是整个民族精神与身份的象征。一时间,圣殿的荣光与王国的强盛,似乎预示着“应许”的完美实现。

然而,辉煌是短暂的。所罗门王之后,统一王国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和南方的犹大。内部分裂加上外部强敌环伺,最终导致了灾难。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灭亡了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攻陷耶路撒冷,第一圣殿被付之一炬,犹大国的精英阶层被悉数掳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这是犹太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体流散。失去了土地和圣殿,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没有了献祭的场所,如何敬拜上帝?没有了国家,如何维系民族认同? 正是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犹太人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先知和文士们开始系统地整理、编纂民族的口述传统和律法文献,最终形成了《托拉》(即《摩西五经》)的核心部分。信仰的重心,开始从一个物理的圣殿,转向一部便携的圣书。他们建立起一个个小型的集会场所——犹太会堂,用于祈祷、学习和社区活动。从此,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圣书和社群,犹太人的精神家园便得以存续。他们真正成为了“圣书的子民”。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崛起,居鲁士大帝允许犹太人返回故土,并重建圣殿。第二圣殿的落成,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然而,世界格局已然改变。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带来了希腊文化的浪潮,深刻影响了犹太社会,引发了传统派与希腊化派之间的激烈冲突。 随后,更为强大的罗马帝国登场。罗马的铁蹄踏碎了犹太人独立的梦想,将其故土变为一个行省。日益高压的统治最终引爆了公元66年的犹太人大起义。战争的结果是毁灭性的:公元70年,罗马将军提图斯率军攻破耶路撒冷,第二圣殿在一片火海中化为废墟,仅留下一段西墙(后称“哭墙”)。 圣殿的再度被毁,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这一次的流散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犹太人彻底失去了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开始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世界性大漂泊。

在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世界里,犹太人以少数族群的身份散居各地,形成了两大主要分支:

  • 塞法迪犹太人: 主要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和地中海沿岸,在伊斯兰统治下曾有过一段文化和经济的“黄金时代”。
  1.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 主要生活在中欧和东欧的莱茵河流域,他们使用的意第绪语(一种融合了德语、希伯来语和斯拉夫语的语言)成为其独特的文化标识。

为了在异乡生存,拉比(智者和教师)们再次展现了惊人的智慧。他们以《圣经》为基础,耗费数百年时间,编纂了一部卷帙浩繁的法典与生活指南——塔木德。这部巨著包罗万象,涵盖了法律、伦理、哲学和民间传说,成为流散时期犹太人生活的最高权威,指导着他们从饮食起居到商业契约的一切。 凭借着较高的识字率和紧密的社群网络,犹太人在商业、金融和学术领域常常表现出色。然而,他们的成功以及宗教上的“异类”身份,也招致了无尽的猜忌、歧视和血腥迫害。他们被限制在“隔都”之内,被指控为各种灾祸的替罪羊,周期性地遭受驱逐和屠杀。

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困守隔都的犹太人带来了一缕曙光。一场名为“哈斯卡拉”(Haskalah)的犹太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倡导犹太人学习世俗科学、融入现代社会。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西欧各国的犹太人相继获得解放,走出了隔都,取得了平等的公民权利。 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现代世界,在科学(如爱因斯坦)、思想(如弗洛伊德、马克思)、艺术(如夏加尔)、音乐(如马勒)等各个领域,绽放出璀璨的星光。 然而,旧的宗教偏见很快演变为新的、基于种族理论的“反犹主义”。在东欧,沙皇俄国的大规模迫害从未停止。这让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意识到,仅仅获得法律上的平等,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安全。于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梦想开始萌发——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即重返祖先的土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

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降临在犹太民族身上。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欧洲犹太人实施了史无前例的种族灭绝,即“大屠杀”(Holocaust/Shoah)。约六百万犹太人,占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被系统性地杀害。 这场浩劫彻底改变了犹太世界的版图,也让建立一个犹太人主权国家的诉求变得空前迫切。1948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这片承载了他们数千年记忆的土地上,以色列国宣告成立。漂泊了两千年的民族,终于有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家园。

今天,犹太民族主要以以色列和美国为两大中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面貌。从严守古代律法的极端正统派,到完全世俗化的文化犹太人,对于“何为犹太人”的定义,内部充满了活力与争论。 纵观其历史,犹太人的故事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希望的传奇。他们将一部圣书作为移动的祖国,将一个信念作为穿越时空的罗盘。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文明如何在失去一切物质依托后,凭借精神的力量得以维系、革新并最终重生。这个古老民族的史诗,至今仍在书写之中,它既是自身的独特写照,也是全人类关于生存、信仰与身份认同的深刻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