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罗塞塔石碑:一块石头如何让沉睡的文明开口说话

罗塞塔石碑 (Rosetta Stone) 是一块于公元前196年制作的古埃及石碑,材质为花岗闪长岩。它并非法老的墓葬珍宝,也不是神庙的圣物,其本质仅是一份官方文告,旨在颂扬年少的国王托勒密五世。然而,这块石头的非凡之处在于,它用三种不同的文字记录了同一份诏书:代表神圣的埃及圣书体(Hieroglyphic)、埃及民间的世俗体(Demotic)以及统治者使用的古希REECE文(Ancient Greek)。在埃及古文字失传千年之后,正是这篇并列的文本,为19世纪的语言学家们提供了一把独一无二的钥匙,最终破解了人类历史上最深邃的谜题之一。它让一个沉寂了近两千年的伟大文明,重新向世界开口言说自己的历史、信仰与智慧。

一块为国王歌功颂德的石头

故事的开端,并非一个英雄史诗,而是一场政治交易。时间是公元前196年,统治埃及的是希腊化的托勒密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因此,尽管他们身处埃及,却始终以希腊后裔自居,宫廷与官方语言是希腊语。 当时的国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 Epiphanes)尚且年幼,王朝正内外交困,叛乱四起。为了巩固统治,年幼的国王需要在埃及本土势力——强大的祭司集团——中找到盟友。于是,在孟斐斯,一场关乎王权与神权的协商达成了。国王向祭司们承诺了大量的特权,包括减免税收、赦免罪犯以及资助神庙。作为回报,祭司们则宣布承认托勒密五世为埃及的合法统治者,并将在全国的神庙中为他立像供奉。 罗塞塔石碑,便是这份“孟斐斯决议”的实体公告。它的诞生,充满了实用主义的色彩。为了确保帝国的每一个重要阶层都能理解这份诏书的权威性,它被精心设计成一个多语言的宣传工具。

这块高约1.1米、宽约0.75米的黑色石头,就这样被制作出来,并可能被竖立在埃及某处的一座神庙庭院中。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它不过是无数官方石碑中的一块,忠实地履行着宣告王权的使命。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块为了解决一时之需的石头,将在两千年后,成为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

从神圣到凡俗:漫长的沉睡

文明的兴衰如同潮汐。随着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帝国吞并,埃及的命运彻底改变。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并下令关闭帝国境内所有的异教神庙。 这道法令,为古埃及文明的遗产敲响了丧钟。神庙被废弃,祭司们星散而去,传承了三千多年的圣书体文字失去了最后的使用者。那些曾经被认为蕴含着宇宙奥秘的符号,逐渐被世人遗忘。最后一次有据可查的圣书体使用记录,是在公元394年的菲莱神庙。此后,这种美丽的象形文字便彻底沉入了历史的深渊。对于后来的阿拉伯征服者和欧洲人来说,埃及神庙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图形——鸟、蛇、眼睛、权杖——不再是语言,而是一些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魔法符号或纯粹的装饰图案。一个伟大的文明,就此失声。 我们的主角——罗塞塔石碑,也未能幸免于这场文化的浩劫。它所在的神庙可能在某个时候被拆毁,石碑断裂,上半部分遗失。剩下的部分,则像无数被遗弃的石料一样,被当作廉价而坚固的建筑材料。它被运到尼罗河口的港口城市罗塞塔(今称拉希德),在那里,它被砌进了一座中世纪堡垒的墙基之中,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沉睡。 它不再是神圣的法令,也不是历史的见证,它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建筑用石。它的表面被尘土掩盖,它的秘密被深埋墙内。尼罗河的潮水日复一日地冲刷着堡垒的基石,仿佛在守护着一个即将被永远遗忘的秘密。

炮火下的重逢:被遗忘的钥匙

时间的指针拨向1798年。法国的拿破仑·波拿巴率领一支庞大的远征军入侵埃及。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场空前的科学考察。拿破仑随军带去了167名顶尖的学者,涵盖了考古、地理、生物、语言等各个领域。这些“学者军团”渴望揭开这个古老国度的神秘面纱。 1799年7月,在罗塞塔城附近,一支法国工兵部队正在修缮一座名为“朱利安堡”的古老防御工事。一名叫皮埃尔-弗朗索瓦·布夏尔(Pierre-François Bouchard)的年轻军官在指挥士兵拆除一段旧墙时,发现了一块嵌在其中的黑色石板。石板的一面异常平整,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铭文。 布夏尔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立刻意识到这块石头非同寻常。他看到石头上清晰地分成了三个区域,刻着三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最下方是他认识的古希REECE文,而上面两种,虽然不认识,但他猜想那正是失传已久的古埃及文字。一个惊人的可能性瞬间击中了他:如果这三种文字记录的是同一件事,那么下面的希腊文不就成了破译上面神秘符号的“密码本”吗? 这一发现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法国学者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们制作了拓片和摹本,开始进行初步研究。然而,命运再次开了一个玩笑。1801年,法军在埃及被英军击败。根据《亚历山大里亚投降协议》,法军在埃及搜集到的所有古物,都必须移交给英方。尽管法国学者们激烈抗议,甚至威胁要将所有发现付之一炬,但这块承载着无限希望的石头,最终还是作为战利品,被运往了伦敦。 1802年,罗塞塔石碑正式入藏大英博物馆,并被公开展出。它被安置在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仿佛在向全世界的智者发出挑战。一个沉睡了千年的文明,正等待着有人能唤醒它的声音。

思想的战场:破译密码的竞赛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在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破译古埃及文字的狂潮。这不再是军事的征服,而是一场智力与荣誉的竞赛,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位天才之间:英国的物理学家、医生与语言天才托马斯·杨(Thomas Young),以及法国的语言学奇才让-弗朗索海外·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托马斯·杨的曙光

托马斯·杨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光学、物理学和医学都有杰出贡献。1814年,他将目光投向了罗塞塔石碑。他从一个显而易见却至关重要的细节入手:石碑上一些被椭圆形边框(被称为“王名圈”)圈起来的符号。学者们普遍猜测,这些王名圈里圈出的是国王的名字。 杨将世俗体文字中的“托勒密”一词与王名圈中的圣书体符号进行比对。他大胆地假设,对于一个外国统治者的名字,埃及文字很可能不得不采用表音的方式来拼写,就像我们用汉字音译“Washington”为“华盛顿”一样。 循着这条思路,他成功地将王名圈中的几个符号与希腊文“Ptolemaios”(托勒密)的发音对应起来。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首次证明了圣书体并非纯粹的象形文字,其中包含了表音的成分。然而,杨在迈出这关键一步后却停滞了。他固执地认为,只有在拼写外国人名时,圣书体才会使用表音符号;而在书写埃及本土词汇时,它们依然是纯粹的表意符号。这个错误的观念,让他与最终的成功失之交臂。

商博良的凯旋

在大洋彼岸,法国的商博良正全心投入这场智力竞赛。他从小就对埃及充满了狂热的迷恋,并为此掌握了包括科普特语在内的多种古代语言。科普特语是古埃及语的最后一种直系后裔,虽然用希腊字母书写,但其语法和大量词汇都源自法老时代。这成为他手中无人能及的王牌。 商博良最初也陷入了圣书体是纯粹象征符号的误区,但在杨的研究发表后,他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他意识到,表音法则是解开谜题的关键。他拿到了另一座方尖碑的拓片,上面同时刻有托勒密和另一位女王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的王名圈。 他将两个名字并列比较:

他发现,两个名字中共同的字母P、T、O、L,在两个王名圈的相应位置,果然出现了相同的圣书体符号。这证实了杨的猜想,并让他获得了更多的表音符号。 然而,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822年9月14日。商博良正在研究一些从神庙拓印来的、更古老的王名圈。其中一个包含了一个太阳的符号,后面跟着两个他不确定的符号。他知道在科普特语中,“太阳”读作“Ra”。于是他大胆猜测,这个名字的开头是“拉”(Ra)。他将后面已破译的符号拼出来,得到了“m-s-s”的音。 Ra-m-s-s… 拉美西斯! 他立刻转向另一个王名圈,它的开头是一个朱鹭的形象,这是智慧之神透特的象征。在科普特语中,透特神被称为“Thoth”。后面的符号同样是“m-s”。 Thoth-m-s… 图特摩斯! 这两个都是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法老的名字!商博良在这一刻意识到,圣书体不仅仅在拼写外国人名时表音,在拼写本国法老名字时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他终于领悟了这套文字系统的真正奥秘:它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系统

这个伟大的发现让商博良激动得浑身颤抖。据说他冲出家门,跑到他哥哥的办公室,大喊一声“Je tiens mon affaire!”(我找到了!),随后便因过度兴奋而昏厥过去,整整五天没有醒来。 当他醒来时,世界已经不同了。古埃及的密码,被彻底破解了。

尾声:当石头开始说话

商博良的发现,标志着一门全新学科——埃及学的诞生。罗塞塔石碑这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古埃及文明内部世界的大门。学者们不再是看着那些精美的图画进行猜测,他们第一次能够阅读古埃及人自己的记录。 此后几十年,无数的铭文、文献和写在莎草纸上的卷轴被一一解读。法老的征战、祭司的祷文、诗人的恋歌、平民的账单……一个曾经沉默的文明,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图坦卡蒙的身世,理解了金字塔的建造方式,读懂了《亡灵书》中对永生的向往。这一切,都源于那块在尼罗河口被偶然发现的石头。 今天,罗塞塔石碑依然静静地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它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历史价值,成为一个强大的文化符号。在计算机科学中,“罗塞塔”被用来命名能够进行数据格式转换的软件;在语言学中,它代表着破译未知信息的关键文本。它象征着沟通、破译与理解,是人类智慧与不懈探索精神的终极纪念碑。 当然,它的故事并未结束。关于其所有权的争议仍在继续,埃及政府多次正式要求英国归还这件国宝。这块见证了文明兴衰、帝国更迭的石头,如今又被卷入了关于文化遗产与民族认同的现代叙事之中。 从一块不起眼的政治宣传牌,到被遗忘的建筑材料,再到震惊世界的文化钥匙,罗塞塔石碑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史。它告诉我们,有时候,解开最宏大谜题的线索,就隐藏在一块看似平凡的石头里,静静等待着那个愿意倾听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