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胡拉·马兹达的回响:阿维斯塔简史
《阿维斯塔》 (Avest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信仰之一——Zoroastrianism (琐罗亚斯德教) 的核心圣典。它并非一本从天而降的“书”,而是一部在烈火与尘沙中淬炼而成的史诗,一部横跨三千多年,从先知的口中赞歌演变为残存经卷的传奇。它的故事,关乎记忆如何对抗遗忘,关乎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奋力守护其智慧的最后火种。《阿维斯塔》不仅是宗教文献,更是一扇通往古波斯世界灵魂深处的窗户,记录了一个伟大文明关于光明与黑暗、真理与谎言的终极思考。它的生命历程,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明抢救史。
先知的歌声
故事的起点,并非墨水和莎草纸,而是声音。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伊朗高原上出现了一位名叫Zarathushtra (琐罗亚斯德) 的先知。他用一种古老的伊朗方言,创作了一系列深邃而富有诗意的赞美诗——《伽萨》 (Gathas)。这便是《阿维斯塔》最古老、最核心的心脏。 在那个没有文字普及的时代,这些神圣的诗篇完全依赖于口头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祭司,以惊人的毅力,将这些复杂的音节、韵律和哲学思想完整地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这是一种活态的传承,经文的生命力不在于物质载体,而在于人类的呼吸与吟诵之间。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阿维斯塔》的内容不断丰富,加入了神话、礼仪规章、法律和社会规范,但它的形态始终是流动的、口传的,如同在风中飘荡的圣歌。
从记忆到经卷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波斯Sasanian Empire (萨珊王朝) 时代(公元224-651年),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工程启动了。为了对抗异教思想的侵蚀,并给予帝国一个坚实的精神支柱,萨珊王朝的君主们决心将这部口传的庞大圣典“固化”下来。 然而,一个严峻的挑战摆在眼前:当时通行的巴列维文字无法精确记录《伽萨》中古老语言的复杂发音。为了确保神圣话语的每一个音节都分毫不差,学者们创造了一套全新的、专门用于记录《阿维斯TA》的拼音文字——Avestan alphabet (阿维斯塔字母)。这套字母表的诞生,本身就是信仰力量推动技术创新的绝佳范例。 于是,一场浩大的编纂工程开始了。祭司和学者们将记忆中的所有内容——从创世神话到洁净仪式,从法律条文到天文历法——全部记录下来,汇集成一部包含21卷(Nasks)的鸿篇巨著,史称“大阿维斯塔”。此刻,《阿维斯塔》的生命达到了巅峰,它从飘渺的歌声,凝聚成了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圣殿。
烈火与沉寂
然而,辉煌总是伴随着脆弱。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波斯的命运。随着萨珊王朝的覆灭,《阿维斯塔》和它所代表的文明遭遇了灭顶之灾。无数的经书在战火中被焚毁,宏伟的“大阿维斯塔”几乎荡然无存。 据后世学者估计,古代21卷的“大阿维斯塔”中,约有四分之三的内容在这场文化浩劫中永远地消失了。神圣的赞歌变成了沉默的灰烬,一个文明的集体记忆被强行抹去了一大部分。这不仅是一场宗教的灾难,更是全人类知识的巨大损失。幸存下来的部分,大多是日常礼仪中频繁使用、被祭司们烂熟于心的篇章。从此,《阿维斯塔》进入了它生命中最漫长、最黑暗的沉寂期。
最后的守护者
在绝望的废墟之上,信仰的守护者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抢救工作。他们带着幸存的残卷,或隐居于伊朗的山区,或远渡重洋,前往印度西海岸。这些抵达印度的琐罗亚斯德教徒,后来被称为“帕西人” (Parsis),他们成为了《阿维斯塔》最重要的守护者。 为了让后人能理解这些用古老语言写成的经文,学者们还用当时通行的Pahlavi language (巴列维语)对其进行了翻译和注释,这些注释被称为《赞德》 (Zand)。因此,流传至今的《阿维斯塔》通常与《赞德》并列,后者如同一把钥匙,帮助后人打开了通往古代经文意义的大门。 如今我们所见的《阿维斯塔》,主要由以下几个幸存的部分组成:
- 《耶斯那》 (Yasna): 核心的礼拜仪式经文,包含了最古老的《伽萨》。
- 《维斯佩拉德》 (Visperad): 对《耶斯那》的补充,用于特定的季节庆典。
- 《万迪达德》 (Vendidad): 意为“祛除魔鬼的法规”,主要内容是宗教法规和洁净条例。
- 《耶什特》 (Yashts): 献给各种神祇的赞美诗。
- 《库尔达·阿维斯塔》 (Khordeh Avesta): 意为“小阿维斯塔”,是信徒日常祈祷的选集。
这本残缺的经书,是守护者们历经千年风霜,从遗忘的边缘抢救回来的文明碎片。
跨越千年的回响
沉寂了近千年之后,《阿维斯塔》在18世纪迎来了它的“第二次生命”。法国学者安克蒂尔-迪佩龙 (Anquetil-Duperron) 历经艰辛,从印度的帕西社群中获得了经文手稿,并于1771年将其翻译出版。这扇尘封已久的古波斯智慧之门,终于向整个世界敞开。 《阿维斯塔》的出现,不仅为语言学研究(特别是印欧语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深邃的善恶二元论哲学也深刻影响了西方的思想家,例如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 今天,《阿维斯塔》依然是全世界琐罗亚斯德教徒的信仰核心。它不再是那部无所不包的21卷巨著,而是一部伤痕累累却依然充满力量的残篇。它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最伟大的知识,有时恰恰是那些从历史的烈火中幸存下来的、最脆弱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