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杂剧:瓦舍勾栏中的市民狂欢

宋杂剧,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它并非后世人所熟知的、拥有完整唱词和剧本的成熟戏剧,而更像是一场包罗万象的综艺表演。它诞生于中国历史上城市文明空前繁荣的宋代,以滑稽、讽刺和即兴表演为核心,将说、唱、科、诨(滑稽动作与言语)融为一体。它通常由“艳段”(开场小戏)、“正杂剧”(主体表演)和“杂扮”(或称散段,结尾滑稽戏)三部分构成。宋杂剧不仅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更是当时蓬勃发展的市民文化最生动、最大胆的代言人,它用笑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市井百态与喜怒哀乐。

在宋杂剧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笑声早已是华夏大地上最古老的娱乐之一。它的血脉,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俳优滑稽。这些宫廷弄臣,以诙谐的言语和夸张的模仿,在森严的礼法中开辟出一片戏谑的天地。到了汉代,角抵戏中开始出现情节化的表演,为后来的戏剧埋下了伏笔。 然而,宋杂剧最直接的基因,源于唐代的一种名为参军戏的表演形式。这场双人喜剧的舞台上,通常有两名核心角色:一个装傻充愣、常被戏弄的“参军”,和一个机智狡黠、负责戏弄对方的“苍鹘”。他们的表演围绕着简单的社会事件展开,通过一问一答、一捧一逗,制造出连绵不绝的笑料。这种以讽刺和滑稽为核心的表演模式,以及角色之间明确的功能划分,如同一个原始的戏剧细胞,为宋杂剧的诞生提供了最核心的遗传密码。 但仅仅有表演基因是远远不够的。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的诞生,还需要一片合适的土壤。而这片土壤,在历经了晚唐五代的动荡之后,终于在宋代出现了。

公元10世纪,随着宋王朝的建立,中国社会迎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如果说唐代是贵族的黄昏,那么宋代就是市民的黎明。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市民阶层在汴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这样人口超百万的超级都市中崛起。他们有钱、有闲,渴望消费,更渴望娱乐。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呼唤着一种全新的娱乐形态。 就在此时,一个伟大的城市发明——瓦子 (wǎ zǐ) 诞生了。 “瓦子”,又称“瓦肆”,意为“瓦合之市,来时瓦合,去时瓦解”。这并非一座单一的建筑,而是宋代城市中自发形成的、全天候的综合性商业娱乐中心。它如同一座不夜的娱乐之城,里面遍布酒楼、茶馆、食肆、商铺,而其心脏,则是大大小小数十座被称为勾栏 (gōu lán) 的专业演出场所。勾栏通常是木质结构的室内或半室内剧场,用栏杆隔开观众席与舞台,无论刮风下雨,里面的表演都能照常进行。 正是瓦子与勾-栏的出现,为民间艺人提供了一个稳定且商业化的表演平台。他们不再需要像前辈那样流浪街头、看天吃饭,而是可以与勾栏主签订合约,进行驻场演出,依靠观众的“打赏”和门票为生。这种专业化和商业化的浪潮,催生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吸引观众,艺人们必须不断创新节目,打磨技艺,将各种零散的民间曲艺、歌舞、杂技、滑稽戏进行整合与升级。 于是,在瓦子喧嚣的人声与铜钱的碰撞声中,一个集百家之长的“超级缝合怪”——宋杂剧,应运而生。它从参军戏中继承了滑稽的内核,从民间说唱中吸收了叙事的技巧,从歌舞百戏中借鉴了视听的奇观,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能满足市民所有娱乐幻想的视听盛宴。

走进一座宋代勾栏,我们看到的宋杂剧演出,并非一场从头到尾讲述一个故事的完整戏剧